厌学背后的种种痛

    分享到:

    (选自心理学文章)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件。


    在故事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里面有太多的细节好像就在自己的身上发生过,甚至此刻正在发生....


    1


    早上一上班,原老师告诉我的一个消息简直比惊雷还可怕:我班一个家长昨天跳楼自杀!而导致其走极端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孩子!


    孩子!又是孩子!孩子面前,我们家长到底要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才能让孩子、自己及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有比较健康的生活和成长空间呢?


    对于逝者,我没有也不想去指责,但总觉得说点什么才觉得对得起我的职业和这个家长朋友的情分。   


    她姓李,在山西一医院生殖中心工作。她是这届学生里我最早也最想结识的家长之一。


    原因不止一个:刚入学时,校长就告诉我本班有个很优秀的贾姓学生(是女孩儿)。建X小学的第二名,有个很了得的妈妈。


    我心生好奇,特想认识这位家长。教学开始后,我发觉这个女孩儿基础的确很扎实,学习习惯也很好,但思维并不灵活,离我想象中的优秀生还有些距离。


    最吸引我的是,每次收缴的作业和随笔等,都有她妈妈的评语(据说其它各科也是这样),字很秀气,基本都是在我看到之前已经先期进行了评判。


    我并不赞同家长这样做,第一次家长会后,我跟她有过短暂的交流,肯定了她的用心,同时告诉她,初中以后,无论如何要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思考,用学习上的独立带动生活等方面的独立,家长要逐步从台前走到幕后。这之后似乎少看到她的批语了。

    第二次接触是我班的“和你一起读”活动,我邀请她来分享读书体验。这也是我们真正交往的开始,她戴着眼镜,留剪发头,高高的个子,衣着朴素,很干练,很知性。


    站在讲台上,她娓娓道来,把自己对《狼图腾》的体会深入浅出讲给学生听,课堂效果很好。


    不久,学校搞亲子阅读时也让她作为家长代表发言,依然端庄大方,依然思维缜密。

    2


    我俩真正的交流是在今年上半年,学校要搞周六小班补课,贾同学因为成绩不达标没能进入补课名单。


    她联系我见面,我俩在办公室谈了很久,也就是那次,我知道了她的职业,知道了她的认真,据说她写得病历在全科甚至全医院曾都是标杆儿。


    当时主要探讨的是作业量太大,孩子休息不好,影响课堂效率的问题,我也有支招给她,虽略微感觉她在孩子的问题上有些焦虑,但相聊甚欢。


    最终的缘分还要是我娘生病起,那段时间,她隔三差五到病房去看望老人,很主动找出娘的病历和医生沟通,并不时安慰我。


    有两次休息日,我们坐在神外的病房外畅谈,她问我孩子初三了,她该怎么办,我开玩笑说“凉办”。她说孩子最近有些逆反,听不进去她的话,让我做做孩子的工作。


    我请假回来上班,面临月考,发现贾同学时常不来学校,她说孩子有些小情绪。我也曾简短的和孩子沟通过。月考成绩下来贾同学年级70多名,这是他们娘俩都不能接受的结果。


    国庆节后,孩子就几乎不怎么来学校了,我联系过她,说现正带孩子在外地,过两天就去上课。一直到上个月底,原老师告诉我他联系过贾同学,孩子就是不想上学了。


    我又联系了李大夫,希望能帮助孩子能去家访,她回信说孩子暂时不想见我。我们约好等时机成熟再见面。


    6号那天,她微信要和我见面,大概6:30左右,她到和济娘的病房找到我。我们在走廊聊了近两个小时,期间主要是她在诉说。


    这段时间孩子身上的确发生了一些事情。孩子不想上学,她们之间有过激烈的冲突,孩子因此离家出走过;也曾带孩子到太原看过心理医生,结论是有焦虑症和轻微的抑郁。



    孩子提出要上学的条件是先出去玩几天,她都一一接受,结果一回家,孩子就反悔,依旧不上学。


    她也就变得比孩子更焦灼,甚至要决定让孩子休学。原因是落下很多课,怕赶不上。


    她征求我的意见:休学是不是一种选择。


    我认为目前要解决的是孩子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学业好坏不是重点,所以休学不算是最好的决定,也把利害都讲给她。


    最后建议,先冷静几天,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老师和同学介入,或许事情会有转机。她说:学校介入会不会让孩子压力更大呀?那种矛盾焦躁无助让我有些担心。


    就在前天晚上,因为要不要上学的问题,她跟孩子又一次激烈的争吵,爱人调解之后担心孩子出问题,就在孩子房间睡下。


    凌晨5:00,她的闹铃响过一直没反应,丈夫起床后发现她已经跳楼身亡。


    惊闻这一消息,我心情很沉痛。为李大夫痛,更为贾同学而痛。


    我不知道这个孩子以后的人生会因她妈妈的这一冲动作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我们一直在担心孩子的脆弱,不曾想家长才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3


    这无疑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悲剧,痛定思痛,还是想说一些话:



    一痛家长和孩子没有界限感


    尤其是负责任的妈妈们,把她自己一生的命运都押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更优秀,希望孩子出人头地。


    这个愿望本身无可厚非,但这背后有没有希望孩子帮自己完成夙愿,希望把孩子作为炫耀的资本这一动机呢?


    于是孩子的事儿就变成了妈妈们自己的事儿;


    孩子的成绩就变成了自己的成绩;


    孩子人在学校,妈妈的心在学校;


    孩子不优秀,自己就无颜示人;


    孩子就是自己的附属品,也恨不得自己附体在孩子身上。


    当孩子的发展不达预期时,第一个不能接受的就是最辛苦的妈妈们。


    殊不知,这种没有界限的母子(母女)关系本身就是套在孩子身上的枷锁,一旦孩子想要挣脱,必定导致亲子关系的彻底崩盘


    像李大夫所说:“这么多年我就是罩在孩子身上的穹顶,她很想冲破,现在她不想上学,我妥协了,她冲破了我,她赢了,我失败了。”


    二痛父亲角色的缺失


    很多家庭中,母亲是全能的,尤其是对孩子学习关注度更是超过父亲。


    返回 打印 关闭

与可心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