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分享到:

    “强迫症”这一词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对话当中,但是它到底是怎么定义的,产生的过程又是如何的呢?请看下文详情:


    一、什么是“强迫想法”?


    强迫想法指的是:突如其来的、侵入性的、持续性的、重复性的、没有逻辑性的想法,或逻辑性很少的想法


    脑袋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认为一件负面事件可能会发生,但按事实来说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或认为某个事件会导致非常负面的后果,但两者间没有必然联系,或关联性很小。


    一般患者自己也可以意识到,这样的强迫想法并没有事实依据,不合理、不理智,但就是控制不了。


    打个比方:


    1. 我碰触了门把手,可能被传染上了细菌/病毒,自己或家人会大病一场。


    2. 我可能没有锁门,可能没有关掉煤气,可能会有入室抢劫、火灾、煤气中毒。


    3. 我可能忘记了工作上的一件很重要的任务。


    注意:强迫想法不一定以想法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画面、冲动的形式出现,比如脑袋里出现伤害他人的画面(但并没有意图去伤害别人)等。


    二、什么是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指的是:因强迫想法带来很大焦虑感,为降低焦虑感,为避免自己担心的坏事发生,重复的去做一个行为,尽管这个行为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也就是说,从逻辑角度出发,强迫行为并不会真正带来客观的“安全”,但是会带来主观的“安全感”


    打个比方(和上面的例子相对应):


    1. 怕被传染上了细菌/病毒,于是反复洗手、长时间洗手、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洗手仪式。


    2. 反复检查门锁、反复检查灶台、热水器、煤气阀门,甚至形成了每天必行的检查仪式。


    3. 反复检查工作日程表、电邮、通讯记录、笔记、工作清单,不断起草、拟定、修改工作清单和计划表。


    注意:强迫行为不一定是物理上的行为,也可以是头脑里的行为,比如说不断重演事件、不断在头脑里去检查、重复一些语句等。总之,做出强迫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因强迫想法带来的焦虑感。


    还有:以上强迫行为并不会真正解决问题:再怎么洗手,还是可能得病;再怎么锁门,强盗要进来还是会进来;再怎么检查,我们总有忘记事情的时候。这样做只会强化我们的强迫想法


    三、强迫症产生的顺序


    1. 我们先有了“强迫想法”,产生了焦虑感,认为坏事会发生。


    2. 面对着“强迫想法”,单纯地去置之不顾、分散注意力,一般没有用,焦虑仍然存在。


    3. 为了降低焦虑感,为了防止坏事件发生,我们采取“强迫行为”。


    4. 虽然“强迫行为”并不会真正解决我们的焦虑,但是短期的确会迅速降低我们的焦虑感。


    5. 长期来说,遇到“强迫想法”就采取“强迫行为”会形成恶性循环:一是强化了“强迫想法”,形成“因为我做了强迫行为所以坏事件没有发生”的错觉;二是形成条件反射,下次遇到“强迫想法”就更容易去做“强迫行为”,整个反应变得自动化


    四、强迫症的原理及正确对待的方式


    无论强迫症状的程度如何,我们先明确以下原理


    1. 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是人体对自己的保护,是有意义的,即使它并不是最佳的自我保护方式;


    2. 强迫行为的根源是强迫思维,即潜意识与显意识的对抗。


    无论强迫症状的程度如何,我们还需获得以下认知


    1. 强迫行为是我们自我保护的方式,并不是坏东西。


    可以把控制强迫行为的潜意识当成一个小孩、一个过去的自己。


    虽然他的行为比较幼稚,但就像一个孩子拿着自己储蓄罐中的全部硬币去帮助濒临破产的父母一样,我们感谢这个幼小的自己而非痛骂他,排斥他


    2. 之所以没有安全感是因为幼年的我们无法保护自己,必须依赖外力。


    甚至不惜牺牲自我意志努力迎合、献媚能保护我们的人,比如父母。


    但现在我们已足够强大,足够保护自己了,可以轻松克服幼年的我们无法克服的危险。


    我们感到不安全仅仅是因为内心幼年的我们在害怕,此刻的我们已经可以毫发无损的面对这种感觉。


    3. 每次在不安全感、焦虑感出现时面对它们。


    就这样勇敢、平和、微笑的面对它们。一开始潜意识中幼年的我们会大喊大叫,让我们逃避。


    但每次勇敢的面对都会让我们明白一件事:这些负面情绪远比我们想象的弱小。


    一开始我们很可能败下阵来,没关系,我们可以还是用幼稚的方式逃避不安全,只要每次都先尝试着面对就好。


与可心连线